中國水泵廠家制造行業,即中國泵工業或泵產業自1868年開始萌芽,成長,發展至今,已有145年的歷史.
中國泵制造業和國內水泵廠家,即中國水泵工業或水泵產業自1868年開始萌芽、成長、發展至今,已有145年的歷史。1953年后,在原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各省機械廳、局領導下,經過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努力,奠定了中國水泵制造業基礎。改革開放后,中國水泵產業及其技術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而真正高速發展是近15年的事,那是中國水泵廠家技術獲得了歷史性進步的15年,是中國水泵制造業全面地高速發展15年,是輝煌的15年。
中國水泵產業的歷史足跡
對于近代水泵,自意大利拉梅利發明滑片泵至今,水泵已發展到5000多個品種,跨越了433年歷史長河。而水泵的機械制造,即水泵廠家的產生,自1790年至今也有整整243年歷史。
對于我們中國來講,水泵及水泵制作機器制造是國外傳進來的。就是“泵”這個字,古時候沒有,辭源里查不到,而是在清朝初期,有人根據“Pump”發音“嘣浦”之嘣音,想到用一塊石頭扔在水里,發出“嘣”之響,造出了上石下水的會意字。現今在《康熙字典》之“備考”中可以查到。
通常我們把1868年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稱為中國水泵產業的萌芽期。在那漫長時期,中國大地上已經有了4個專業的水泵廠家。一個是1928年成立的長春魁利金制泵廠;另一個是1940年成立的北京同益水泵廠;還有一個是1930年成立的生產潛水電泵的香港地產建設商會(Reda)泵公司;1946年成立的上海洽興抽水機修造社,當年就測繪制造出中國第一臺20cm深井水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入了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各地抓緊恢復原有生產水泵的機器廠,如上海的大隆、三藩、永固、華昌、洽興和上海機器廠,哈爾濱春圃,長春魁利金,本溪的隆佑,博山的慎昌,北京的同益,武漢的開明、周恒順,成都的洪安以及沈陽第六機器廠。1951年上海機器廠就制造170cm軸流泵3臺、146cm混流泵2臺,為福建長東連炳港排灌站提供設備,使顆粒不收荒地變成旱澇保豐收的豐產地。
1953年我國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并成立了第一機械工業部和省廳局,中國泵產業管理體制逐步建立。相應成立了沈陽水泵廠、長沙水泵廠、哈爾濱水泵廠、無錫水泵廠、佛山水泵廠、重慶水泵廠、上海水泵廠等14家專業水泵廠。開發出K型系列單級離心泵、SM系列多級離心泵、Д型系列雙吸泵。

為了加快石油、化工和礦山用泵開發和生產,1972年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各省機械廳局又一次對主要工業泵廠進行大規模投資,共計3396.2萬元,其中武漢水泵廠投了1086.5萬元,博山水泵廠投資了644萬元,沈陽水泵廠投資451萬元,本溪水泵廠投了223.7萬元,陽泉水泵廠投資了160萬元,給上海、石家莊、天津工業泵廠、寶雞水泵廠各投資100萬元。通過這次大規模投資、技術改造,增強了石油、化工、礦山用泵研發、生產能力。Y型系列離心油泵、F型系列耐腐蝕泵、DKS型系列輸油管線泵、FN型熔融尿泵、高速部分流泵、礦山多級泵相繼生產出來,供用戶使用。

那時期,工業泵產業進行了新一輪聯合設計,實現工業泵產品更新換代,引進國外產品和新技術在泵行業成風,在一機部、省廳支持下,各主要工業泵廠先后引進德國里茨公司井用潛水電泵、沃曼雜質泵、KSB鍋爐強制循環水泵、日本荏原的立式斜流泵、德國阿爾維勒的螺桿泵、美國拜倫·杰克遜的石油化工流程泵、英國瑪瑟·普拉特礦用多級泵、KSB熱水循環泵、德國西門子水環真空泵、美國賓漢—威廉麥特的石油管線輸油泵、日本荏原的MS多級泵、蘇爾壽的耐腐蝕泵、美國LTV公司的鉆井泥漿泵、KSB的船用往復泵、美國瑪瑟·普拉特公司的海上石油平臺離心泵、荏原的無堵塞螺旋渦流泵和法國日蒙·施乃德公司的耐腐蝕泵等18項泵及其制造技術,再加上1984年后實施工業泵許可證,使國內水泵廠家制造水平獲得很大提高。到1987年5月19日,國家機械委員會以機委規84號文,正式公布了工業泵骨干企業是石家莊、沈陽、長沙、上海水泵廠、大連耐酸泵廠、大隆機器廠、沈陽鑄造廠。重點企業是北京、陽泉、本溪、哈爾濱、博山、武漢、佛山、重慶、寶雞、蘭州水泵廠和天津工業泵廠、上海第一水泵廠以及浙江真空設備廠,共20家,再加上農用泵骨干重點企業7家,總計27家水泵廠家。80年代,我國產供銷體制正在改革,財政投資以由撥款改為貸款,物資價格已分成計劃價和市場價的雙規制,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1985年后,清一色的國有和二輕大集體的209家水泵廠伴隨著鄉鎮水泵廠興起,到1990年中國水泵廠家迅速增加到949家,生產水泵366.4萬臺,銷售額34.29億元,占世界水泵產值排名第7位,排在世界主要工業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之后。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市場經濟環境逐步形成,民營水泵廠家興起,迅猛發展,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私營泵企業大量涌現,尤其在浙江、上海、江蘇、山東、遼寧和湖南周邊地區發展迅速,其中浙江溫州、臺州的民營、個體泵制造業為典型,溫州主要集中在永嘉縣甌北鎮,后來被中國機械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泵閥之鄉”。臺州主要集中在溫嶺縣澤國到大溪的114國道兩側。整個溫州泵閥企業到1998年有100余家,產值15億元,溫嶺大大小小水泵企業,包括個體企業近400家,銷售額也在10 億左右。他們主要是利用民間資本,靠行商起家。
20世紀后10年,中國水泵廠家和公司迅猛增加,到1996年水泵廠家和公司達1459家,年產睡泵739.58萬臺,銷售額120.34億元。
中國泵產業發展光輝15年
從1998年至2012年是中國泵業發展史上,發展快的15年,也是輝煌的15年。在這15年中,國家雖然在1998年~2001年經濟低速增長,但民營泵公司發展勢頭很好,不僅公司數目成幾何級數增長,到2000年達3240個公司,而且產品銷售勢頭也是高速發展,逐步把國有泵公司拋在后頭。到2002年后,國家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無論房地產投資、工業投資、外貿都進入高速增長期,一部分國有泵公司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再加上地租級差,進行征地擴建,整個公司面貌煥然一新,重新成為中國泵業骨干力量,民營泵公司中一部分通過自我高速積累發展,產品開發能力和制造能力也獲得高速發展,也成為中國泵業重要力量。更為可喜的是全球泵業十強等一大批公司也是在15年之內進入中國,投資開設工廠,成為中國泵制造的一部分。他們不僅給中國泵工業帶來高端的、稀缺的泵產品,還帶來新技術、新的管理思想,促進了中國泵產業與技術進步。